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概括列宁在第一章中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点含义:第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简单地说,物质是原物,意识是摹本。第二,物质是本来存在的东西,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简单说,物质是本原,意识是产物。第三,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意识是最高级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简单地说,物质是实体,意识是属性。

可以看出,列宁确乎是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其发展在于:进一步具体化和丰富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阐明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在划分哲学阵营中的意义,从而说明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所有这些思想,无一不是恩格斯提出过的,列宁在谈到这些问题时都指明了出处,但或者是散见于恩格斯的一些著作中,或者说得不明确,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这些思想集中起来,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的论述,从而就大大发展了恩格斯提出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今天弄清楚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的具体含义,对于驳斥林彪、“四人帮”散布的唯心主义谬论,端正思想是非和理论是非是有指导意义的。

他们总是离开物质决定精神这一大前提来讲精神的作用,离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大前提来讲生产关系的改变,离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大前提来讲上层建筑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分不清唯物唯心,一任唯心主义到处横行。用列宁阐明了的原理来分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今天仍然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列宁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从哲学史和当时哲学斗争的经验出发,对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引申之一就是提出了哲学党性原则。

列宁在批判民粹主义社会学时已经提到过:哲学“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这里所说的哲学的党性本质上显然就是阶级性,而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哲学党性则与此略有不同,它首先是指任何哲学流派或哲学观点都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即不能超越哲学基本问题,任何哲学观点只能或者是唯物主义的,或者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折中主义的,无党性或超党性的哲学,即不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的哲学是不存在的。

列宁说:“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显然,这是对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的引申,而这一引申是根据了当时哲学斗争的实际,特别是实证论流派的特点。

实证论(马赫主义是第二代实证论)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标榜无党性,吹嘘自己摆脱了哲学基本问题,超越了唯物唯心,实际上,实证论各流派不过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比例的混合,例如马赫主义不过是“把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和唯物主义的个别结论混在一起”。

哲学的党性其次是指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社会上阶级对立的哲学表现。列宁说,“哲学上的党派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

列宁提出的哲学党性原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分析一切哲学流派或哲学观点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今天它是我们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唯心主义谬论的思想武器。

列宁对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的引申之二是他提出的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三个结论的提出就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一步系统化了。第一个结论说:“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这里谈的是认识对象问题。这个结论显然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中引申出来的。

第二个结论说:“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这里谈的是认识的内容问题。这个结论显然是从世界的可知性这个原理中引申出来的。

第三个结论说:“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这里谈的是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问题。这个结论显然也是从世界的可知性原理中引申出来的。

总而言之,这三个结论都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中引申出来的。但是,列宁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引申呢?作这样引申的根据是什么呢?列宁作这样引申是为了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作斗争,而作这样引申的根据就是实践。

列宁说:“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所以,列宁在作出这三个结论之前论述了实践标准问题,在对这三个结论作了详细的阐发(第二章第2——5节)之后又论述了实践标准问题。

列宁在第三章中又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即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这样,列宁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的轮廓:(1)认识的标准(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对象,(3)认识的内容,(4)认识的过程,(5)认识的反作用。

应当指出,列宁在这本书中没有直接论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这个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这可能是因为马赫主义作为一个经验主义流派极少谈论这个问题,但列宁在某些地方也常常涉及这个问题,例如在谈到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以及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等处。

这个间题显然包括在认识的过程中,列宁后来在《哲学笔记》中有较多的论述。不管怎样,以上五点包括了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以上就是列宁对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的主要之点,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