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考研,二本考研可以考哪些学校

大学是一座“象牙塔”,不仅帮学生隔绝了来自外界的重重压力,同样也隔绝了养家糊口的难题。然而“宴席终有散场的一天”,学生也有离开学校的日子。

然而当大家满怀信心进入求职市场后才会发现,学历高低早已成为企业招聘的第一道门槛,在同等条件之下,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就是比普通本科生更吃香。

面对这样残酷的职场内卷,不少学生为了“对冲危机”提前就做好了考研的准备,这也是为什么每年考研人数都在上涨的原因。

“学历不够就拿考研来凑”,考研人数逐年攀升已成大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来看,从2019年到2022年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考研人数实现了完美的四连跳,增幅超过100万人,可见研究生考试已经逐渐由人才选拔性考试开始普考过度了。

那么为何学生对于考研情有独钟呢?这还要从现实情况来分析。

首先大学的扩招使得本科学历开始“贬值”,成绩优异的“双非”毕业生尚且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普通二、三本应届生在求职市场中就更是力不从心,只能通过学历晋升来实现“自我升级”,所以二本生扎堆报考双一流高校,希望借此机会翻身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当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多以后,本科生似乎陷入了双重夹击的局面。

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如专科毕业的应用型人才;论学历、专业深度又不如同领域的研究生。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下,“考研”无疑是在就业问题上最为靠谱的前期投资。

其次,国外环境的变动也使得学生改变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不少原本打算出国留学的本科生,考虑到安全等因素,转而选择报考国内大学,这也是导致考研人数攀升的原因之一。

可话说回来,考研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考研人数攀升迅速的情况下,成绩也开始内卷,原本350分就能稳妥上岸的局面被打破,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过高的竞争压力,带来的是逐渐庞大的“陪跑团”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过,研究生考试属于人才筛选考试,目的是选拔出优质学苗并进行培养,每年招生计划都是固定的。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各大高校都在努力扩招,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总体招录人数依然恒定。

在报考人数自然增长大于扩招人数时,势必会让更多“参赛选手”沦为陪跑团的一员,这其中二本生比例格外突出。

不过,二本生报考名校频频失败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实力不济在初试中就被“刷”下来,而是卡在了复试上。

二本生成为考研“主力军”,却常在复试上栽跟头

目前2022年研究生初试成绩已经公布,例如山东、黑龙江、山西等省份的考生都已经查询到了成绩,如果成绩无误不需要复核的话,接下来大家就需要等待国家线以及复试通知了。

但面对即将到来的复试,不少二本生都坦言自己“心慌慌”,那么这类考生初试通过以后为啥总在复试翻车呢?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二。

【原因一】:初试成绩不高,综合实力也不如名校生

大多数二本生报考双非院校,主要是看中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院校本身带来的“底气”。

不可否认,名校从各方面看来都很“香”,但相应的,它的竞争压力、分数线也不是寻常院校能比,特别是在复试环节会更加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专业度、思想深度以及见地,这就打了二本生一个猝不及防。

哪怕考生学科基础扎实,可由于水平有限,对领域内的延伸信息,各高校“大佬”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程度依旧匮乏,因此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很难做出有建设性的回答,这就在综合实力上差了名校本科生生一筹。

更别提双非院校本身成绩就内卷严重,哪怕二本生能够进入复试,初试成绩单也难以占据优势了。

【原因二】:本科学历会影响导师的初印象

研究生考试是相对公平的,但导师的心却依旧受主观思想控制。因此大家会发现,在复试阶段很多导师都更倾向于选择名校毕业生或者本院校的学子。

毕竟做学术类研究不是儿戏,学生被录取之后就要跟着导师做研究,大家自然希望能够招录到更为优质的生源,减少磨合期。

而二本学历自带的bug,会间接导致导师们产生糟糕的初印象,学生想要顺利“通关”,就会更难一些。

二本毕业不意味着没机会,考生也可以用实力为自己争取机会

既然二本生不占优势,是不是大家就要放弃了呢?当然不是。

有句话叫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复试本就是老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因此只要同学们提前做好准备,将自己的劣势化身为学习的动力,在复试中用实力扭转老师的印象,也依然能够争取到晋升学历的机会哦。

二本考研(二本考研可以考哪些学校)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