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考研,数据结构考研真题

实现优先级队列最常用的数据结构是堆,堆的常见实现有二叉堆、斐波那契堆、二项堆等。

二叉堆

堆是一种完全二叉树,我们以小根堆为例,小根堆的性质就是,每个节点都小于其左孩子和右孩子,不难发现,这种二叉树,根的值是最小的。

堆有以下几种操作:堆的初始化、修改某个值(规定修改之后的值小于等于原来的值)、插入某个值、取出根节点(即取出该优先队列中的优先级最高的值)。

在进行这几种操作的时候,要维护堆的性质。

堆的存储

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结论:在一棵完全二叉树中,假设节点下标从0开始,那么点i的左孩子的下标为 (i<<1)+1,右孩子的下标为(i<<1)+2 ,父节点的下标为(i-1)>>1,我么可以使用数组来存储这棵完全二叉树。

向下调整

向下调整即调整某个子树成为小根堆,由于小根堆的任意一个子树必定也是小根堆,当我们修改了位于i节点的某个值的时候,假设修改的值不小于原来的值,或者说修改的是根节点,那么如果要保持小根堆的性质,那么必定要判断这个节点是否需要移动,如果需要移动,那么必定是会移动到其子树中,不会向上移动。

所以这时候就要将这个节点和它的两个孩子中的值较小的进行交换,由于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右子树的深度总是小于等于左子树,所以为了这一小点优势,我们通常在两个孩子值相同时,和右孩子交换,然后这时候和他交换的这个孩子又需要调整了,显然也需要向下调整,因此我们递归调用向下调整,直到没有交换,或者到了叶子节点。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 (lgn) 。

向上调整

向上调整和向下调整一样,适合将某个节点的值改为比以前更小或者相等的值,或者修改了叶子节点的情况。

在这两种情况下,该节点需要向上移动,就是直接和这个节点的父节点比较,如果比父节点还小,那么就和他的父节点交换,然后递归向上调整它的父节点,直到到达根节点,或者某次没有交换。这个操作的复杂度也是O(logn)。

初始化

完全二叉树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性质,假设其标号从0开始,到n-1结束,那么从n/2到n-1的点全是叶子节点,叶子节点可以看成是节点数为1的堆,所以说我们如果要构建一个堆,就从(n/2)-1到0点进行向下调整即可。

初始化的时间复杂度乍一看是O(nlogn) ,调整n/2次,每次复杂度是O (logn),这不是O (nlogn) 吗?其实不然,调整n/2次不假,但是并不是每次调整都是O (logn) ,因为每次调整的复杂度取决于调整的子树的高度。

因此,其复杂度小于O (nlogn) ,实际上初始化堆的时间复杂度为O (n) 。

修改某值

假设把下标为i的节点的值改为了key(修改之后的值比之前的小,也就是优先级更高),那么如果要维护堆的性质,就要在该节点处向上调整。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 (logn)。

插入某值

将新节点插入到末尾,这个新节点必定是叶子节点,那么直接在这个节点上向上调整即可。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 (logn) 。

获取优先级最高的值并删除

由于二叉堆的性质,根节点的优先级必定是最高的(即节点的值最小)所以获取优先级最高的值只需要将根节点返回即可,如果要删除掉该节点,那么就将最后一个节点放到根节点的位置,然后从根节点处向下调整即可。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

二叉堆实现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Heap> {

//堆的规模

private int n;

//具体的堆

private List a;

public Heap(T[] a) {

this.a = new ArrayList<>();

this.a.addAll(Arrays.asList(a));

this.n = this.a.size();

build();

* 初始化堆

public void build() {

for (int i = (n >> 1) – 1; i >= 0; i–) {

down(i);

* 获取父节点的下标

* @param i

* @return

private int parent(int i) {

return (i-1)>>1;

* 获取左孩子的下标

* @param i

* @return

public int left(int i) {

return (i << 1) + 1;

* 获取右孩子的下标

* @param i

* @return

public int right(int i) {

return (i << 1) + 2;

* 向下调整,以满足小根堆的性质

* @param i

public void down(int i) {

int left = left(i);

int right = right(i);

int small = i;

if (left < n && a.get(left).compareTo(a.get(i)) < 0) {

small = left;

if (right < n && a.get(right).compareTo(a.get(small)) < 0) {

small = right;

if (small != i) {

T temp = a.get(i);

a.set(i, a.get(small));

a.set(small, temp);

down(small);

* 向上调整

* @param i

public void up(int i) {

int parent = parent(i);

if (parent >= 0 && a.get(parent).compareTo(a.get(i)) > 0) {

T temp = a.get(i);

a.set(i, a.get(parent));

a.set(parent, temp);

up(parent);

* 将下标为i处的节点值更新为key(变小)

* @param i

* @param key

public void update(int i, T key) {

a.set(i, key);

up(i);

* 插入新的节点key

* @param key

public void insert(T key) {

a.add(key);

n++;

up(n – 1);

* 获取并移除根节点

* @return

public T getTop() {

T result = a.get(0);

a.set(0, a.get(–n));

down(0);

return result;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a.toString();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a = {16, 4, 10, 14, 7, 9, 3, 2, 8, 1};

Heap heap = new Heap<>(a);

System.out.println(heap);

heap.insert(13);

System.out.println(heap);

heap.update(3, 1);

System.out.println(heap);

斐波那契堆

斐波那契堆(Fibonacci heap)是堆中一种,它和二项堆一样,也是一种可合并堆,可用于实现合并优先队列。斐波那契堆比二项堆具有更好的平摊分析性能,它的合并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O (1) 。

与二项堆一样,它也是由一组堆最小有序树组成,并且是一种可合并堆。与二项堆不同的是,斐波那契堆中的树不一定是二项树,而且二项堆中的树是有序排列的,但是斐波那契堆中的树都是有根而无序的。

基本定义

typedef int Type;

typedef struct _FibonacciNode

Type key; // 关键字(键值)

int degree; // 度数

struct _FibonacciNode *left; // 左兄弟

struct _FibonacciNode *right; // 右兄弟

struct _FibonacciNode *child; // 第一个孩子节点

struct _FibonacciNode *parent; // 父节点

int marked; //是否被删除第1个孩子(1表示删除,0表示未删除)

}FibonacciNode, FibNode;

FibNode是斐波那契堆的节点类,它包含的信息较多。key是用于比较节点大小的,degree是记录节点的度,left和right分别是指向节点的左右兄弟,child是节点的第一个孩子,parent是节点的父节点,marked是记录该节点是否被删除第1个孩子(marked在删除节点时有用)。

typedef struct _FibonacciHeap{

int keyNum; // 堆中节点的总数

int maxDegree; // 最大度

struct _FibonacciNode *min; // 最小节点(某个最小堆的根节点)

struct _FibonacciNode **cons; // 最大度的内存区域

}FibonacciHeap, FibHeap;

FibHeap是斐波那契堆对应的类。min是保存当前堆的最小节点,keyNum用于记录堆中节点的总数,maxDegree用于记录堆中最大度,而cons在删除节点时来暂时保存堆数据的临时空间。

从图中可以看出,斐波那契堆是由一组小根堆组成,这些小根堆的根节点组成了双向链表(根链表),斐波那契堆中的最小节点就是”根链表中的最小节点”!

基本操作

插入操作

插入操作非常简单:插入一个节点到堆中,直接将该节点插入到”根链表的min节点”之前即可;若被插入节点比”min节点”小,则更新”min节点”为被插入节点。

斐波那契堆的根链表是”双向链表”,这里将min节点看作双向联表的表头。在插入节点时,每次都是”将节点插入到min节点之前(即插入到双链表末尾)”。

此外,对于根链表中小根堆都只有一个节点的情况,插入操作就很演化成双向链表的插入操作。

* 将”单个节点node”加入”链表root”之前

* a …… root

* a …… node …… root

* 注意: 此处node是单个节点,而root是双向链表

static void fib_node_add(FibNode *node, FibNode *root)

node->left = root->left;

root->left->right = node;

node->right = root;

root->left = node;

* 将节点node插入到斐波那契堆heap中

static void fib_heap_insert_node(FibHeap *heap, FibNode *node)

if (heap->keyNum == 0)

heap->min = node;

else

fib_node_add(node, heap->min);

if (node->key < heap->min->key)

heap->min = node;

heap->keyNum++;

本文作者: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西安研发部 陈登帅

数据结构考研(数据结构考研真题)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