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考研,西南大学考研分数线

最近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复试与最终录取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朋友圈里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在民国时期,有这样一所大学,它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清北复交人大,甚至还要更高,它就是西南联大,一个教育史上的奇迹。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廊,看看战火中的西南联大是如何招生的。

一、西南联大

看过电影《无问西东》的朋友们对西南联大应该并不陌生。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后被迫向西南地区内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5年以来由于日军的入侵,局势变得越来越危急。华北事变之后,南开大学受日军轰炸被毁。南京国民政府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长沙联合办校,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大内迁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虽然办学条件艰苦,经费紧张,8年时间仅仅有不到4000名毕业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还有数名学生自愿参军,为抗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图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二、民主的招生制度

西南联大的校风十分自由民主,招生也是如此。联大在招生上有非常大的自主招生的权力,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需求来制定招生政策。联大在八年间,除去1938年到1940年全国统一制定全国统考的招生简章,有五年招生都是自己制定招生简章。除此之外,联大还可以自主决定哪些院系招生和预计招生的人数,不过需要通过教育部的审核。联大不仅招收通过考试正式录取的学生,还会招收一定数量的试读生、转学生等。众所周知在今天的大学,转系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在联大却非常简单自由,大部分学生都曾有过转系的经历。比如著名的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在联大曾经读过四个系:土木系、历史系、哲学系和外文系。

图为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

三、严谨的招生考题

西南联大招生在1940年使用的是全国统考的试题,1938年、1939年以及其余五届都是使用联大的教授自己制定的试题,而且参与命题工作的教授不能阅卷,这就确保了试题的高质量。西南联大还采用白话文命题,既减轻了学生的考试难度,又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联大的监考和阅卷的保密工作也做得非常好。比如在1939年的招生考试中,有金岳霖、罗常培等著名教授监考,从这里可以看出联大对于监考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又比如在1940年的阅卷工作中,闻一多、华罗庚等教授也参与其中。招生工作因为有了这些德才兼备的教授的参与,其公平性和严密性才更让人信服。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塑像

四、极高的招生标准

西南联大办学的成功有赖于其极高的招生标准。联大在招生时对考生的总分和各科的成绩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1943年8月第二十九次校务会议通过的新生录取标准中规定,考生的总分满270分,国、英、算三门总分满135分才能被学校正常录取。另外,联大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严格的要求。招生简章规定在体检中不能取得合格成绩的人没有入学资格。在今天看来这有些严苛,但是西南联大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相信大家都对电影《无问西东》中学生因为铁皮屋顶无法正常上课,只得静坐听雨的一段印象深刻,体检保证了筛选出来的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生活和学习。联大极高的招生标准保证了其高水平的生源,为它后来人才培养的巨大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为联大师生合影

五、严格中的人文关怀

联大的招生制度虽然总体非常严格,但是它同时也是灵活和富有人情味的。因为考虑到战时的情况,联大也有招收转学生的制度。1945年,联大委托国立武汉大学等学校帮忙代收一年级的新生。另外,联大考虑到战时前方和后方的学生受教育的条件不同,规定云南和其他地区的考生和战区来昆明的考生考试时使用不同的题目,前者要更难一些,这体现了联大招生制度中的人文关怀。联大在战争时期遵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总的教育方针,既尽量减少前方战事的影响,像平时一样有计划的招生,又根据战争的具体情况对招生制度作出适时的调整。在战火燃烧的时代,联大始终秉持“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忘“刚毅坚卓”的校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求学。

图为西南联大校舍

西南联大的校歌中这样写道“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那些穿着长袍,不惧战火洗礼的大师们,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文人风骨;那些住茅草屋,吃八宝饭,却依旧心怀家国理想和对知识的渴求的学生们,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的精诚合作、亲密无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文脉永存,正如西南联大纪录片中所说“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图为西南联大毕业证书

文史君说

西南联大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八年,八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记得联大,并一次次的被它的精神和风骨所感动。联大的招生制度为它的办学成功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我们今日高校的招生、办学,是不是也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呢?

参考文献

[1]海凇:云南考试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2]伊继东,周本贞: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朱端强:西南联大与国立大学的三次统一招生考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锅盔)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西南大学考研(西南大学考研分数线)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