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考研,交互设计考研院校

所谓交互设计,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把“交互”理解为人与设备之间进行的“输入”“反馈”“输出”等互动。

和UI视觉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交互设计更看重互动。

今天给大家分享交互设计在最常用的七大定律,看完你就对交互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啦。分别是:席克定律、菲茨定律、泰思勒定律、奥卡姆剃刀原理、新乡重夫防错原则、接近法则、神奇数字7±2法则。

交互设计7大定律

1

席克定律是指一个人面临的选择越多,做决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例如,对于图所示的左、右两个菜单,相信大多数人会更易接受右边简单的选择。

席克定律用数学公式表达为RT=a+blog2n。其中,RT 表示反应时间;a表示与做决定无关的总时间;b表示根据对选项认知的处理时间实证衍生出的常数(约0.155s);n表示同样可能的选项数字。其曲线如图所示。

席克定律适合用户反应时间较短的简单抉择,不适合较为复杂的选项抉择。在短时间的抉择情境里,它能够提高用户的选择效率,我们需要尽可能将较少的、较高效的选择摆在用户面前,避免用户因选项过多而犹豫不决,造成时间成本的增加,进而导致用户放弃当前操作的可能性增大。

例如,支付宝里“电影演出”的详情页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了分类组合,把同类型的信息(名字、时长、类型、上映地点、播放时间等)归到一起组合成电影演出的基本信息,节省用户查阅信息的时间,如图所示。

尽管不同的界面包含了诸多的信息,但优秀的界面设计一定会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归纳。

2

菲茨定律是由保罗·菲茨(Paul M.Fitts)博士于1954年在对人类操作过程中的运动特征、运动时间、运动范围和运动准确性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该定律是用来预测从任意一点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时间的数学模型,在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和设计领域影响深远。

菲茨定律的内容是使用定点设备到达目标位置的时间与当前设备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距离(D)和目标大小(W)有关,如图所示。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时间T=a+blog2(D/W+1),其中T指的是移动设备所需时长;a、b指的是经验参数,它们依托于具体定点设备的物理特性、操作人员和环境等因素;D指的是设备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W指的是目标区域的面积大小。

所以结论为: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距离越近,所需的时间越短;目标尺寸越大,完成速度越快,时间就越短。

菲茨定律在设计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1)放大可点击元素的尺寸。在移动端的登录页设计面积较大的通栏登录按钮,让用户的操作区域更加明显,指点位置覆盖更广,点击指令的准确度更高。

2)减少移动的距离。随着移动设备屏幕的逐渐增大,设计师需要考虑把按钮和常用的指令元素放到用户更容易触控的区域内,如图所示。

3

泰思勒定律又称复杂性守恒定律,该定律认为每一事件的发生过程都有其固有的复杂性,而每种过程又都存在一个临界点,到达这一临界点后,过程就无法再简化了,而是需要将固有的复杂性进行拆分。

在交互设计中这一固有的复杂性也无法完全去除,因此只能设法进行层级调整。如E-mail的设计,收件人地址是不能简化的,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手动填写,也可以通过系统记忆等方式降低操作的复杂程度。

4

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是由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这个原理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引用《通用设计法则》中的解释:该原理的含义是指一些不必要的元素会降低设计的效率,而且增加不可预测后果发生的概率。

不管是在实体、视觉或认知上,多余的负担都会削弱表现效能。多余的设计元素,有可能造成失败或其他问题。这个法则还有美感上的吸引力,可以比喻成“去除”设计中多余的元素,“去除”解决方案的杂质,最后的设计会更严谨,更纯粹。

1)只放置必要的东西。例如百度搜索界面和谷歌搜索界面,用户一打开就能即刻理解它的功能和用法,如图所示。

2)减少点击次数。在用户通过界面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应尽量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

例如淘宝的手机充值界面,将话费的选项全部展示出来,用户选择合适金额后直接进入付款页面,再点击付款,总共只需两步即可完成充值的目标,如图所示。

3)减少段落数。

4)“外婆”原则。“外婆”一词在此代指老年群体,这一原则表示好的界面设计需要做到让学习新事物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群体也可以顺利使用。

5

新乡重夫的防错原则:我们不可能消除差错,但是必须及时发现和立即纠正,防止差错形成缺陷。

该原则认为大部分的“意外”都是设计的疏忽导致的,而非操作不当。通过设计梳理可以尽量将出现过失的概率降到最低,该原则最初用于工业管理,也适用于交互设计。

例如,界面中的弹窗提示、按钮是否处于可点击状态的显示效果设计等,都能提示用户注意当前状态,避免操作失误。

6

接近法则,它也是格式塔原理中的一种:当物体之间距离很近时,我们的意识会自动认为它们是相关联的。

例如在界面中,常会出现一个文本框旁边带有一个提交按钮或搜索图标的情况,这表示在输入文本后即可对文本框的内容进行提交或搜索。

界面中相互靠近的功能模块之间通常都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建立了这种关联性的交互设计在界面中可以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7

神奇数字7±2法则也叫“米勒定律”,它指出普通人只能在工作记忆( 即短期记忆) 中保持7(±2)项的信息量。

此法则于1956年由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发表于《心理学评论》。米勒经过研究,发现普通人在工作记忆中可以保持感知“信息块”的数量是7±2项,也就是5至9项。

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信息通常是3项,当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5项时,则需要把它们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内。当面对需要付出必要努力才能完成的认知任务时,人的大脑才可以记住大于7项的信息块。也就是说,如果信息量过多,就会导致产品信息过载,使用户产生认知负荷。

通常移动端界面底部导航最多不超过5个,因为导航是一个产品品牌视觉特征的体现,能够加强用户对该品牌形象的感知,3~5个导航图标刚好达到用户容易记住的信息数量边界。

图所示为某银行App里银行卡号的填写页面,为避免出现一整段过长的数字引起视觉混乱,设计师对卡号进行了分段间隔处理,有助于用户识别和检查,防止填写错误。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对交互设计感兴趣,还可以在中系统性学习,点击下方封面,即可查看图书详情~

好书推荐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Photoshop+Illustrator+After Effects UI动效设计3合1》

作者: 孙丽娜

书是一本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和After Effects进行UI动效制作的教程。全书共8章,分为基础部分和案例部分。基础部分讲解了UI动效设计的常用工具、色彩知识及常见组件,Photoshop的功能、基本操作及利用该软件制作UI界面和元素的方法,Illustrator的功能、基本操作及利用该软件绘制矢量图标的方法,After Effects的功能、基本操作及利用该软件将静态的UI界面制作为动态效果的方法,网页界面、手机界面和智能手表界面的UI设计规范;案例部分以网页端、手机端及智能手表UI为例,介绍了网页界面UI动效、手机界面UI动效及智能手表界面UI动效的设计与制作流程。

本书提供配套资源文件,包含本书实战、练习和习题的素材文件、效果文件和操作演示视频,供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调用。同时提供教师专享资源,包含配套PPT教学课件及教学大纲,供教师使用。本书适合想要从事和已经从事UI设计行业相关工作的读者阅读,也适合UI设计、动效设计初学者学习,同时也适合UI培训机构、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玫瑰紧急装置

如遇爱情请自取

设计美学分享小站

️ 广告 | 美学 | 动画 | 插画 | 工业设计 | 后期特效

♥️ 看最新鲜 最好玩 最前沿的设计资讯

关注视频号 新设计

交互设计考研(交互设计考研院校)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