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展 览 时 间

2022年6月2日-6月12日

9:00-17:00(逢周一闭馆)

展 览 地 点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二楼展厅

主 办 单 位

广州美术学院

承 办 单 位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学院

总 策 展 人

齐 喆

执 行 策 展 人

金生花 田林涛

参 展 人 员

2022届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

指 导 教 师 团 队

齐 喆 魏 华 庞国华

全 森 谭红宇 金生花

前言

人类可以做到两件了不起的事:一是使用工具,二是记忆。

工具的发明,无疑是人类智慧的开端,使用工具的创造性行为,在日积月累的劳动实践中被归纳为“工艺”,借助工艺,中华的先民得以与自然对话,以土制陶,以金属锻形,凝漆成器,使中国的陶艺、金工和漆艺,作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技艺,不断精进,成为外置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身体和心灵而存在的民族记忆,成为一种可传承的知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学院要教授给学生的,正是这种知识——一种心手合一的艺术,一种名为工艺的生活方式。

在网络信息与社交媒体填充着我们的日常时间,并蚕食着我们专注力的当代社会,学习工艺是一种使人重拾专注力的健康生活方式,人在心流状态(一种完全沉浸和投入于活动本身的振奋状态)中会得到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像古人那样造物,日复一日的工艺修习融入了同学们的生活,亦锤炼着他们的技艺与精神,得以让同学们以各自的方式,触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智慧内核。

呈现在各位眼前的工艺学院毕业生作品,即是同学们无数个聚精会神的时刻凝聚而成的结晶,是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延展之物,这些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尊严、创造力、热情与匠心,当你认真观看、感受它们时,工艺的火炬便开始传递。

展览现场

研 究 生 毕 业作 品

(作品按学号先后顺序展示)

曹晶

导师 | 全森

《志愿者》

90×50×30cm 木雕

作品说明: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新闻中一位志愿者顶着风雨为老人送药的片段,制作过程尽可能保留刀足等痕迹,并利用材料表面海水长时间浸泡所产生的纹理结合人物造型,塑造一个风雨逆行者的形象。

《三周》

43×33×12cm 木雕

作品说明:这件作品是作者自画像的衍生作品,反映了制作该作品的时间段里作者刚经历三周封控后呈现的焦虑和不安。作品在表现手法方面并没有使用传统浮雕寻找空间产生投影的方式,而在面部等多处通过寻找更多的低点,试图产生更类似绘画速写的立体效果。

《六周》

43×33×12cm 木雕

作品说明:这件作品以一张朋友圈B超检查图片为基础,作品构图以一位母亲抚摸着腹部并细心倾听的场景为蓝本,利用木料横断面原有的纹理,通过加工产生类似B超影像的图案,表达准妈妈喜悦的心情。

周倩玉

导师 | 庞国华

《山》

230x60x90cm 陶瓷

作品说明:因为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居住环境由青山绿水逐渐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成的城市,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登高”,大部分是穿梭一栋一栋的高楼大厦,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少,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想通过作品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常晓琼

导师 | 全森

《以前我是一棵树》

55x55x80cm 陶瓷

作品说明:陶瓷树干放置在原有环境中“再生”,是精神性的体现。广美此标志性的两排参天大树,承载着校园内外过往人群的深刻记忆点。陶瓷材料的转换运用,达到“乱真”的效果,使作品呈现出日常下不易被觉察的“无常”。

岳立志

导师 | 谭红宇

《溯源》

尺寸可变 陶瓷

作品说明:溯源即溯本求源。追根溯源,是不忘初心的思考与自省;溯源新生,是面向未来的展望与突破,所有人类文明都源于脚下的土地,溯源是文明探源。陶艺创作的本源即是黏土的表达,本组作品借鉴了跨学科知识和综合材料经验,展现出开放性的材料工艺手段和独特的视觉呈现,是陶艺学科对于黏土语言和成型手法的边界探索。

李蕙伦

导师 | 谭红宇

《布衣》

550×110×120cm 陶瓷

作品说明:生命是一种“延绵”,是生生不息的变化,是如如不动的永恒。人人皆布衣,自由旷达的布衣精神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省思,如同展开的长卷,时而留白明净,时而晦暗幽深。每次的追逐、呐喊、狂奔、抗争、隐忍、欢腾如同自由挥洒的笔墨,提笔落笔间皆是人生的作答。

王建

导师 | 魏华

《泥象》

尺寸可变 陶瓷

作品说明:材料是否能够承载一种叙事,我们在直观材料或者物质实在的时候是否可以直观到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模式,我们是怎样与世界相处的,不妨凝视一下物质,看看物质怎么回答我们。

王妍

导师 | 谭红宇、金生花

《绳线的捕捉:关于人格的内窥》

尺寸可变 陶瓷、热熔胶

作品说明:人格化的主题在本人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形体和场景中的形体里暗示了不同形态的人体,通过线的形式为自我和人格提供了对话的机会,在装置空间中向观者揭示自我。

吴秖町

导师 | 谭红宇、金生花

《万类》系列

尺寸可变 陶瓷

作品说明:在当代,人们对动物的误解、偏见赋予了动物一种额外的特质,它们既是客观真实的,又是主观虚假的。作品展现的是作者眼中的动物,它们是几何化的、尖锐的、不自然的,是充满了作者主观偏见的真实动物。它们有的默默伫立;有的游弋在江面;有的停落在枝头,于冰川、树林、草原、湖泊、城市中嬉戏,万类霜天竞自由。

胡馨

导师 | 庞国华

《轨迹》

100x80x80cm 大漆、黄铜

作品说明:行星看似围绕着既定的轨迹周而复始的运行,却在时间中产生这变化。很多看似注定的事物,在不经意间都随着时间变化着。我们也可以跳脱出我们的“以为”,在有限的时光里追寻所有的不可能!时光无情短暂,宇宙浪漫浩瀚。

林世芳

导师 | 庞国华

《新衣》

120x80x50cm 玉石

作品说明: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玉石材料特性。在常人看来裂纹是影响玉石美观的缺点,将它去除或者遮掩像是最好的办法,这些行为像是人们因自身外表的不足而产生的外貌焦虑从而过度包装自己,并且忽略自身价值。作品呼吁人们关注外貌以外的其他价值,适当追求美。

钟培旗

导师 | 齐喆

《旅人》系列

160X300cm 漆画

30X40X9cm 漆画

30X40X9cm 漆画

30X40X9cm 漆画

30X40X9cm 漆画

30X40X9cm 漆画

30X40X9cm 漆画

作品说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创作者利用材料内敛、沉稳的色彩基调传达对于当代生活中丰富的精神感受。画中的题材分别记录着创作者的每个时期的情感体验,通过在“过程”中不断地显现“旅人”的形象,利用漆灰独特肌理效果表现时间性,将其个人化的艺术体验串联起来,试图去建构一个在现实与梦幻间的奇幻世界。

方枫钜

导师 | 魏华

《时年八节系列》

尺寸可变 陶瓷

作品说明:“时年八节”指潮汕地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八个民俗节日。 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习俗与特点。作品以潮汕嵌瓷工艺为基础,选取不同节日中具有代表性的习俗符号进行抽象简化表现,希望赋予这项传统手工艺新更加创新的面貌。

张紫芸

导师 | 魏华

《万物有灵》系列

《万物有灵——山神》36cm✕25cm✕53cm 陶瓷

《万物有灵——象》59✕31✕69cm 陶瓷

《万物有灵——虎》40✕25cm 陶瓷

《万物有灵——猴》52✕34✕40cm 陶瓷

《万物有灵——马》28✕26✕80cm 陶瓷

《万物有灵——蛇》36✕25✕53cm 陶瓷

作品说明:动物本有灵,养育动物的日月山川就是赋予它灵气的地方。无论是在古代的神怪小说中,还是现代的生物科学里,山石与动物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品以陶瓷材料作为表现媒介,将依存在山林之间的动物放大,与山石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气场和领域,动物们仿佛成为了海上的岛屿、山林间的神灵,若隐若现的人类文明痕迹表达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用动物的视角观察、触摸世界,反思人类自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郑璐

导师 | 魏华

《自愈》

5×20×14cm /14(件) 陶瓷

作品说明:自愈是人的本能。人在不断承受外来的伤害的同时也在用各种方式治愈自己。作者认为,人的脸是人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复制了自己脸的造型;化妆土就像陶瓷的皮肤一样,所以作者为自己的皮肤添了一层化妆土,用泥浆作为皮肤的象征来创作。水与土的比例对于泥土来说是决定形态的关键,用流水侵蚀比喻这样的关系,以装饰手法表现自愈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伤害。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治愈身上的伤口,是一种自愈的过程。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