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考研,社会保障考研科目考哪几门

前言:

中国古代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同的时期民众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财产私有制的形成,让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加大,而不同的人群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获取劳动成果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经常要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四处忙碌,如果遇上战乱,人们失去了土地也无法生存;统治者们为了树立良好的新朝形象,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会在战后颁布一些政策来扶持百姓们的生产生活,有些政策也会被一直保留下来,让更多穷苦人受到保护。

古代人民的生活保障

1、不同阶层的生活

中国古代的工种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士指读书做官的文化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因为他们通过推荐、科举等方式进入国家管理阶层;到了这个层面对于出身寒门的人可谓是“鲤鱼跃龙门”,一朝成了天子门生,有了官职便有了俸禄,可以置办田地、房产、庄子之类的;如果表现良好,还可以升职加薪,平步青云,许多人也在官海中沉浮,有人矢志报国,有人随波逐流,更有人脏污狼藉、忘记初衷。总之,“士”在各类职业中是最有前途的,更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予以佐证。

历朝历代的国策中,国君们对农业问题都是十分重视的,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在四民之中的地位仅次于士。农民完成一整年的劳动后,会拿到自己的收获,不过以前的种植技术不发达,农具使用也有限,而且气候、降水、虫灾、时局等也会影响粮食产量,只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生是很困难。所以很多农业从事者在农闲时会开发一些副业,比如:养蚕、碾米、挖藕、有港口码头的地方用工更多,也会有人去做脚夫,大部分都是出力气,做搬搬扛扛的工作。

工,即为百工,是指各类工匠,他们都是手工业者,相当于现代的技术人员,工匠们没有田产,靠卖手艺为生,他们有自己的作坊和工艺流程,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世代相传的。有些高精尖的技术性人才还会被引入到官府中做事,工程结束后会让他们回到原籍,或者留用,这群人的流动性比较强。至于商人,他们在社会地位中最低,但是商人给王朝带来的财富收益是最大的,很多商贾的生活都极为宽裕,但是财富是买不来地位和尊重,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所以商人们在获得巨额家财后都会结交权贵,得以庇护。

2、古代的医疗卫生水平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在所难免,无论在什么时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古代的医疗条件是很糟糕的,很多贫苦的百姓生病是无法及时的得到正确的救治,底层人民经常食不果腹,人体免疫力低下;因为条件有限,自身清洁也做的不好,容易滋生细菌,生病了通常是硬扛,扛不住没钱治,人就没了。所以古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这与当时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古人结婚普遍较早,尤其是女性,身体在没有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就开始生儿育女,而且生产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在自己家中进行的,因为男女有别,郎中也无法直接给产妇看诊,只能依靠有经验的接生婆的反馈给出一些指导,新生儿和产妇都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且古人因为族亲血脉的关系,经常是近亲结婚,所以出生的孩子会有畸形或各种问题,所以古代新生儿的成活率不是很高,产妇在生产之后也因条件所限,无法及时恢复身体,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动,会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堆积,这样的状态不断循环,也是民间一种不自知的恶行循环,在不知不觉消耗人们的生命。

战火频发的年代里,士兵在前线冲杀,百姓们饱受摧残,打仗的时候没人会注意防控疫病,战事吃紧即便堆尸如山也无暇顾及,尸身不能及时处理,若是靠近北方寒冷的季节还算好些,若是天气炎热,极易发生瘟疫。一旦发生瘟疫,轻则封闭,重则屠烧,当时的医疗技术无法根治疫病问题,也很难查清源头,而且隔离的措施也十分有限,造成疫病感染率上升,生灵涂炭,无可奈何。在战火平息的时候,有的城市或者村镇之中幸存的人十人中仅存一二人左右,更有村落甚至全村的人都无一幸免,吃饭问题尚不能解决,更别提卫生、医疗的事了。

古代的社会保障

1、不完善的机构

社会保障制度由来已久,从周朝时期就有相关职权负责主持事务,例如有太宰统辖全国事务,医师在国中执令救人,旅师、遂人、族师等会探查区域内老弱病残的情况,给他们救助、减免一些徭役税赋,这些算是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工作人员,虽然他们没有正式成立救助部门,但他们履行的职责是国家级别给予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古人的科学知识有限又笃信天命之说,对于天灾问题会认为世间有错误的行为才会降临的,君主会举行祭祀,这种年景的祭祀与往常不同,被称为“荒礼”。与此同时实行的“荒政”也是救济灾民的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礼仪、祭祀方面,另一类是政治经济方面,都是删繁就简一些形式上的弊病,轻徭薄赋、赦免刑罚等,着力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率先开始称霸诸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民众基本生活的保障有了明确的规定。管仲在推行国策的时候,对于社会福利问题十分重视,当时大环境中群雄并起,战乱不断,社会上鳏寡孤独废疾等人的生活问题各不相同,不同人群需求也不同,有官员为鳏寡做媒,解决他们婚恋问题,对于赡养独居老人、领养孤儿的人家也有对应的奖赏;若家中有残疾人士,会由国家专门拨款救助,衣食方面均有供应。这些举措对于当时齐国的百姓是天大的福音,百姓们得到了来自朝廷的保护和扶持自然心存感激,所以齐国称霸也是齐国上下君臣一体,上下齐心的大团结局面,这与管仲推行的国策息息相关。

到了汉朝的时候,推行“仁孝”之道,还制定过老年人保护法,不同时期规定有所不同。文帝时期,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一石粟米,二十斤肉,五斗酒;90岁以上老人在此基础上可以多领两匹帛,三斤棉絮。汉武帝时期颁布过《受鬻法》,里面具体阐述了乡镇之中按照年龄大小排定尊卑贵贱的礼制习俗,明文规定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古代流传的一句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仅是赞叹家中老者的智慧和才干,更是福利政策惠及全家的老寿星,自然是全家的老宝贝。

2、社会福利逐渐走向正轨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上的交流也逐渐加深,佛教传入后对于当权者的影响颇深。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元恪信仰佛教、慈悲为怀,设立医署,专门给穷苦的老百姓看诊抓药,北魏入主中原与汉民族融合,这样的举措无疑会增加民众对王朝的好感度,医署制度也从北魏时期一直传承下去,以不同的形式惠泽百姓,造福万民。

北宋时期继承了隋唐悲田院的相关制度,建立起福利机构,京师中有东西南北四院,每个院可以收养300多人;北宋时期的官员也有参与到福利事业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当属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他自己出资建立起“范氏义庄”并拟定章程,资助家庭贫困者读书上学,婚丧嫁娶等,之后义庄由范氏打理,一直延续到清朝。

宋朝重文轻武,南宋的局势较于北宋更加严峻;南宋的商品经济发达,社会财富普遍提高,所以有余力恢复被破坏的社会保障制度。战乱后的人口问题也是恢复的重点之一,但是人口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鼓励生育的同时南宋朝廷也实行粮食、钱财方面的补助,减轻适龄夫妇抚育孩子的压力。这一时期还建立有慈幼局、婴儿局等,都是为了保护婴幼儿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举措。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为了防止灾荒年景饿殍遍野,朝廷下令建立了常平仓、义仓,每逢灾害出现的时候都会有开仓放粮,帮助民众渡过难关,各类仓储机构在朝廷的管制下大部分时候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一举措也让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屹立不倒,在南方盘踞多年。

总结:

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都有,它是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惠民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制度和体系不同,但大体上都是在医疗、钱财、粮食等方面给予老百姓最低的生活保障的救助,这也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减轻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当权者的集团利益。

社会保障考研(社会保障考研科目考哪几门)

类似文章